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药酒
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《本草纲目》一书中,对酒的医学功能论之颇详。如“行药势,杀百邪,恶毒气,通血脉,厚肠胃,润皮肤,散湿气,消忧发怒,宣言畅意”,“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谴助兴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辑录了约 200 多个药酒方,应用范围包括内外科病症、骨伤科病症、五官科病症、妇科病症以及保健延年等方面。如辟疫消疠的屠苏酒,平眩治风的薯蓣酒,活血调经的当归酒,暖腰温膝的茯苓酒,理气止痛的茴香酒,治风湿痹痛的虎骨酒、五加皮酒,治偏风不遂的仙灵脾酒等等。
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对制作药酒的方法也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,有药酒同煮的传统热浸法,药和曲、米同酿的发酵法,加药浸泡的冷浸法等。
药酒与宫廷养生
明代和清代的药酒,除了用于治病外 , 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,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。
明代宫廷内设有“专造竹叶青等样酒”的御酒房,所酿造的御用酒有:御制药酒五味汤、真珠红、长春酒、金茎露,太禧白、满殿香、竹叶青等。
清太医院编《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》一书中,记载了国公露、红毛露、龟龄露、五加皮药酒、八仙长寿酒、健步虎骨酒等 19 种宫廷御用药酒。高寿的乾隆皇帝常饮各种养生药酒,如松龄太平春酒、松苓酒等;慈禧太后则喜欢喝用桂花、菊花、莲花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菊花白、莲花白和桂花陈酒。
补益药酒的繁荣时期
从明末到清初,专营“烧酒以蒸成”各色药酒的商号在北京、天津、广州、杭州等繁华城市问世,表明此时用白酒作溶媒,并采用“热浸法”制作药酒的工艺已得到普及。
这一时期,民间盛行的补益养生药酒多以“露”命名,如状元露、茵陈露、桂花露、玫瑰露等等。“酒品之多,京师为最”,其中不少药酒具有“保元固体、益寿延龄”之功,故多为官宦、士子、商人所嗜饮,清《燕京杂咏》中赞其“长连遥接短连墙,紫禁沧州列两厢,催取四时花酿酒,七层吹过竹风香”。